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,我们一行三人走进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,有幸见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张肃。一个平易近人,毫无架子的艺术家。在参观了张肃工作室后,我们便开始了一段轻松的畅聊。
15岁当工人,一做就是9年!
在70年代初,15的张肃已经进入工厂做了一名铸造翻砂工人。做砂型,天生手巧,工作起来并不困难,于是就这样一做就是九年。
后来国家恢复高考,1980年四川美院到贵州招生,只招版画、染织、陶瓷三个专业。600多名考生报考,有幸被录取,成为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学生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张肃才算正式与陶瓷结缘。
轻工学院教书,一教就是32年!
84年毕业分到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书,一教就是32年。前期不仅教书,还分管行政工作。只有在夜深人静或寒暑假时间,才能静下心来与心爱的陶泥对话。后期更多的时间便用在了创作上。就是这样慢慢的沉淀和积累,在学校升职为高职学院时,张肃是第一个被评为正教授职称的老师。
其推崇的创作理念是,“搞艺术创作心要诚、要崇善,如果心存杂念,作品也会有功利心。”在教学之余,张肃还常常无偿为企业做设计,他说这样看似付出,其实也会返回到自身的艺术创作中。所谓“善”是把自己首先净化了。自身得到净化,流露出的感情更多的便是真实的,淳朴的。
做陶,一做就是一辈子!
张肃对于陶艺的偏爱,少不了家庭环境的熏陶。其父亲是一位剧作家,母亲是贵阳第一批女民警,因为农村出生,手比较巧,动手能力强。
其家庭和睦,人生顺遂。他的创作是用人性本能的爱来表达,作品风格相对“甜”一点,形体相对饱满一些。
张肃的陶艺生涯,经历了三个时期:
早期学习阶段,作品风格还没有树立,更多的是模仿,具有盲目性。
中期探索阶段,具备匠人精神,开始树立个人风格。但过于追求完美性和标准化。
后期开始,纯手工制作的陶艺作品,随意而之,更加自我。
张肃说:“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是与不是之间。艺术品要留三层的空间给观者,这样双方才能有一个沟通对话的机会。
张肃做陶做了一辈子,却愿意不断推翻自己的以往的东西。比如2010年开始做的《服饰瓶》系列,用贵州苗族人特有的形体来表达,赞誉颇多。“但我不能只抱着这个系列做一辈子,还需要不断地打破自己,完善自己。”
成为第三代牙舟陶代表人
现阶段的张肃,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牙舟陶上。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,是贵州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唯一陶瓷类产品。牙舟陶产于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,发源于明洪武年间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
在贵州牙舟陶的传承也历经三代。第一代是以张碌麒、张碌洪、张碌洲三兄弟为代表,其特色是造型传统,颜色深重。第二代是以刘雍、董万里、范新林为代表,艺术家们用专业的设计和现代的制作,让牙舟陶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。当时稚拙质朴,具有原生态文化品格的贵州陶艺,在文化界引起强烈震撼,并成为当年“贵州美术现象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陶瓷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。如今牙舟陶已发展到了第三代,以张肃为代表。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工艺技术、材料配方、釉料及烧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。张肃做出来的牙舟陶比传统的更润,更亮。其设计的新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,打破了牙舟陶长期以来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尴尬境地。
“什么是最好的传承?一定是有创新的传承。不然就是把博物馆的东西搬到家里面来。这个牙舟陶不是600前的牙舟陶了。我们做艺术创作要把这个理念往前推。艺术作品不走进千家万户,就不能更好展示其应有的价值。”
陶艺创作的一切,就是陶艺家把情感表达、形态塑造、烧制工艺三者的有机结合,是艺术与技术的最完美体现。
一个上午的时间,让我短暂却又全面的了解了一位陶艺家的坚持,看着他制作的牙舟陶艺术品,它们或敦厚、或温婉,或朴拙、或细腻,无不凝结着大巧若拙的深层智慧和匠心本质。
以上为张肃老师部分作品
【艺术家简介】
张肃,男,1955年生于贵阳,大学本科、学士学位,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。教授。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。
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。
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陈设艺术委员会副主任
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。
贵州省陶瓷协会副会长。
贵州省室内装饰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。
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工作室艺术顾问。
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工作室负责人。
2012年4月受聘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。
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艺术专委会主任
【艺术成果】
在贵州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从教30年,为贵州省艺术设计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。在30多年无私奉献的教学工作中,踏踏实实、勤勤恳恳,做出了积极的贡献,深得师生的好评。
在教学之余,长期从事旅游工艺品设计、陶艺、雕塑创作。作品多次入选全国、省部级展览,并多次获奖。2006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》。个人陶艺作品画册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。2011年10月获得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》称号。2012年4月受聘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。
完成学院08至09《旅游装饰品设计与开发》科研项目。
论文《日用陶瓷造型实用美观之统一》(核心期刊)《中国陶瓷》2007第6期发表。
论文《陶艺创作中情、形、火的把握》(核心期刊)《中国陶瓷》2008第6期发表。
论文《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》(核心期刊)《贵州民族研究》2008第1期发表。
陶艺作品《服饰瓶》《首届全国高校美术、设计大奖赛师生作品集》ISBN978-75314-4907-2并获得二等奖。
论文《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》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12月三等奖。
已完成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、贵州卷、其它工艺美术》篇、(竹木工艺)章的编写(5万字)。
在教学之余,长期深入艺术设计行业生产一线,帮助多家企业解决新产品开发的难题,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。并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起到了纽带作用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。
【个人感言】
从教30年,无数学生的成功就是我最大的欣慰,其实无论任何评价和褒奖都显得不那么重要,继续追求,一如既往走下去。